西港玉勒慶安宮

 

  西港玉勒慶安宮三百餘年之歷史,經過六次之重修重建,七十三科之香科醮典。

        本宮之創建,有其淵源之史蹟,遠溯自西歷一六六一年,清順治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(農曆四月初一),當年延平郡王鄭成功,為驅荷逐寇、反清復明,率兵由鹿耳門北線尾(亦作北汕尾)登陸,並隨奉天上聖母,入台後,安奉於媽祖宮(地名)以祈求神靈之庇佑,其後,及派兵順水路入西港駐紮,隨身恭請主公、中壇元帥,以作庇護;據先代傳述,其實兵士中有一位大陸堪輿家(俗稱地理師),頗諳山川地理,鑑賞本宮現址為鯉穴聖地,鍾靈毓秀,如能於此建廟奉神,必可「彰顯神威」、「護佑萬民」等語,當時地方先賢有識之士聞此之言,隨即集資楚楚建立神壇,供奉境主公、中壇元帥諸神,以作晨昏之膜拜,時在康熙年間,是為本宮建立之緣起。

      迨至康熙五十年,歲次壬辰六月初一(農曆),鑑於參拜日眾,威靈日顯,使將原有簡陋之神壇,改建為小型廟宇,並署名「慶安宮」,是為本宮建廟之始。隨後乃前往媽祖宮(即今鹿耳門天后宮),恭迎天上聖母入宮奉祀,並配祀城隍境主、中壇元帥、福德正神等諸神,彼此尊神得安其所。

      本宮自康熙五十一年建廟以來,尚無香科之建立,某年初夏,適因瘟疫盛行,其時醫學尚未發達,感染疾病均感束手無策,一切醫療治病皆仰賴於神,只有求神庇佑,藉其神符,賴其神功早沾物藥。地方父老唯恐疾病繼續蔓延,乃邀集各部落、角落代表,持齋入宮求乞,祈求諸神發揮威力,掃除瘟疫而佑群黎。此舉果見應驗,疫癘終於斂跡,神威赫濯、百姓咸欽,無不備辦牲醴酒饌,入宮叩拜,答謝鴻恩。

     及至乾隆四十九年,歲次甲辰,使由八份懿德宮(現改為姑媽宮)首創第一次甲辰香科之醮典(俗稱刈香),並制三年為一科之定例,相繼延續十三科,至嘉慶二十五年庚辰香科。

     迨至清道光年間,由本宮接亦香科,天上聖母請旨玉皇上帝恩准欽命代天巡狩十二瘟王「子年張、丑年余、寅年候、卯年耿、辰年吳、巳年何、午年薛、未年封、申年趙、酉年譚、戌年爐、亥年羅」等十二姓瘟王降臨慶安宮,輪值主持建醮繞境進香,並明定辰、戌 、丑、未為建醮科期,三年一科,週而復始,迄今從未間斷。

    自此以來至今(公元2000年)以達七十三次之香科醮典,參加之轄境亦隨香科而增進,先是七十二村鄉,其後再增至七十八村鄉,現在已達九時六村鄉之多,足見十二瘟王威昊之顯赫。

以上資料出自西港玉勒慶安宮﹝藝樂古風情﹞一書記載。

歷代匾額    慶安宮王船    慶安宮王船詩    慶安宮陣頭    鯉魚穴照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