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江,原來是台灣原住民平埔族「西拉雅人」的生活區域,當時的居民,靠捕魚打獵為生。在荷蘭人入侵前,這裡曾經是海盜的大本營,因為當時臺江內海,港到迂迴、富天險。是躲藏和潛逃的好地方,所以海盜大多以臺江作為巢穴;到了明鄭與清康熙時期,由於臺江瀉湖內的幾條重要河川,如曾文溪、鹽水溪等八條溪水,帶來大量的泥沙,使得港灣內淤積的情況日益嚴重,沙洲及沙丘有增無減,因此臺江水域的範圍逐漸縮減。

  鄭成功收復台灣,結束荷蘭的統治,將臺江經營繁華的國際港口;只可惜好景不常,道光三年(西元1823年),台灣一場大風雨讓曾文溪上游山洪暴發,大量的泥沙隨洪水挾帶而下至臺江,海沙暴漲,臺江陸浮,形成一塊非陸地又非河海的新生地,臺江從此逐漸失去了原貌。

  道光二十二年(西元1842年),臺江完全淤積,變成了海埔新生地,只剩下「四草湖」及「鯤身湖」,其它都是淺水區域,形成了今日的鹽田風光及魚塭景觀。

  唐山過台灣,先民在台灣踩下最初的腳印,鄭成功策劃開闢山林草莽,柳營處處成鄉里,全台首學,全台首廟,無數第一的古蹟,曾經在歷史裡有過輝煌,現在這些曾經繁華一時的台灣股籌,正在追溯舊城風光的歷史紀錄,致力發展自己的當地特色,希望在歷史的輝映下,呈現古城新風貌。歷史不僅讓人認識自己,也給予人創造新意的基礎,更在台灣孕育新文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