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江內海文化

17世紀荷人以此為據,大興貿易,曾一度躍為海上霸權。台江內海本為一潟湖、在自然的力量下,不斷地淤塞陸化。海岸線也已退到今日金華路附近,今日西區過去皆為沼陸,三郊利用這些沼地和水道開闢五條港,進行另一場活絡繁忙、商賈雜沓的貿易盛會,更成就了台南在「一府二鹿三艋舺」中的首要地位。

  道光三年,台江完全陸化,五條港也嚴重淤積,而且再加上安平開港通商後,洋行紛立,新式輪船稱霸海洋,三郊更形沒落,經濟大權旁落洋人手中。到日據時代,殘餘的港道,隱入地下,而失去良港的台南,亦失去了舞台,洗去鉛華,褪為文化古城,港埠風采不再重現!

  在許多都巿發展策略中,我們看不到對歷史的適當尊重,所以人們不停地構築出一座座失去記憶的城巿。人民沒有了和先人對談的媒介,而成為一群失根的人。而今台南在都巿風貌均質化,庸俗化的風潮中,應該如何營造屬於自己的都巿風格,這將是大家無可逃脫的責任!希望透過活動,能讓你我更疼惜咱的台南!

台江內海是台灣發展的原鄉

      
先拿下普羅良區域,再區分北、東、南,三路圍攻熱昌區域,前後歷時九個月。
      
早期的漢族移民,在明代中葉,因補魚、經商、逃荒等目的,移居台江內海旁,在-鯤鯓、北線尾一帶逐漸形成聚落。西元1624年荷蘭人佔領台灣南部,在台江西岸的-鯤鯓沙洲興建「熱蘭遮城」(今安平古堡),做為在台政治、軍事統治中心。西元1661(南明永曆十五年),鄭成功在任職荷蘭通事的漢人何斌獻圖、獻策下,取道鹿耳門港,越渡台江內海(今大眾廟一帶),九個月後,荷蘭人投降,結束了他們對台灣三十八年的統治。
  清康熙廿二年,台灣正式納入清廷版圖,翌年,清廷將台灣劃定為一府三縣,即台灣府、諸羅縣、台灣縣、風山縣。康熙六十年,清廷重新調整對台灣的經營策咯,台南自此頂著「全台首府」的光環,步入其歷史上光輝,璀璨的一毇時期。開放鹿港和淡水為通商口岸,「一府二鹿三艋舺」的名號,自此時應運而生,您能想像300的年前,每日三、四百艘船,忙碌於台江內海上的繁榮景觀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