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草海堡遺址

【Archinfo 新聞紀要】2000.07.14《中國時報》

專家學者再行會勘 海堡遺址 仍決定回填保存


 潘國正、實習記者黃美琪/竹市報導

 趙家麟/台南報導 十七世紀初葉,荷蘭人在台建造的第二座堡壘,年代僅次於熱蘭遮城(台灣城殘垣)的四草海堡遺址試掘考證工程,引發繼續全面開挖與先行回填保護的爭議;市府文化局十三日雖邀文獻委員與學者專家再行會勘,但仍確認回填保存的原決議。

 然而,市府文化局再次舉行審查會勘之舉,卻已經引起文獻委員、歷史建築學者傅朝卿的不滿,質疑事件已趨淪為情緒之爭,昨日再行審查已無任何意義,書面聲明將不再出席此案會議;多位受邀的文獻委員,也未出現在昨天的審查行程中。

 同時,由於四草海堡遺址試掘工程,初步考證出土的舊磚牆及玄武岩石塊、安平壺薄片等,年代測定均為十七世紀初產物;在消息曝光後,已經出現盜掘事件,使得出土遺跡除了暴露在日光、空氣氧化、水位滲入的危機外,又增加了人為破壞與被竊的危險。

 市府文化局昨天上午邀文獻委員、學者專家,再行赴四草海堡試掘工程現場會勘,並在審查討論後,仍維持三週前的審查結果,以回填方式先行保護為上策,並於本月底前施工。

 保護措施,除了先行回填確保不再受空氣氧化、日光曝曬、水位滲入的危機外,針對人為破壞及盜掘狀況,會後已依文資法第十九條,通知市警第三分局,應定時派員巡邏維護現場治安;另一方面,市府也計畫先行蒐集相關史料文獻,配合陳信雄考證研究的結果,給予歷史建築物登錄的身分。

 台南市四草海堡遺跡試掘工程,也引起了國立台灣歷史民俗博物館籌備處、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、中央研究院台灣史方面學者的注意,認為應該再多充實歷史文獻考證內容,成立工作小組長期規劃,未來若有必要進一步考古挖掘,應由國家的資源與人力技術投入。

 據了解,中央研究院院士曹永和及日本籍國際知名的考古學家國分直一,預定十七日將有台南之行,屆時也可能前往遺址試掘現場勘查並提出建言。

 記者趙家麟/台南報導

 台南市四草海堡的遺址試掘考證研究工程,引發學者專家與民眾的見解歧議;計劃主持人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陳信雄,認為研究成果可證明海堡遺址,以及延續考古發掘、呈現原貌的主張,兩次審查會學者專家,絕大多數都指稱無照試掘考證古物是違法行為。

 傅朝卿質疑,前次出席審查會五人中,有四人主張暫時回填,此為會議之「相對多數」,而古蹟相關審查採民主合議制,參與會議者應尊重審查結果,否則,爭議則永遠不停。

 傅朝卿說,建築遺址的確定,是科學客觀的事,不能以情感或感性對待;想要證明該遺跡為海堡,就該在文獻上找到明確有關的材料、構造方式、空間與形式的記載,再與現場比對。但目前卻還沒有充足的文獻可以和實物來印證,所以沒人敢斷言出土的遺跡就是海堡。

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兼主任何傳坤表示,測定的物件年代與史載海堡興建年代相符,但地點是否為海堡,他不敢講,但希望有機會擴大採掘範圍。